现今的社会发展速度不是你我所能设想的了,回想在2013年左右及之前,那时几乎是传统的交易方式,那时候的是什么?赚信息不透明的钱。
2007年 普洱茶大崩盘。一天内暴涨,一晚上暴跌,这是信息不透明所带来的效应。
2008年泡沫之后,茶商家开始想各类办法把于2007年存的茶,于是转型出现了各类销茶的方式,有的支持,还有各类普洱茶门户网站的出现,在互联网开始之际,不少茶商进入了互联网的大门。
2009年在各类门户网站。政府的宣传下,新的普洱茶概念来了,“古树茶”通过古树茶使得普洱发又焕发出来生机,此时也成立了不少小的公司做古树茶。
2010年茶企互联网真正开始发力,有商业思维互联网思维的茶商、企业,在于2008年所做的门户网站积累客户培养客户的前提下,使得电商发力崛起。
2011年电商开始消耗库存,由2007年所存的库存,通过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其中不乏政府及下使得电商火爆,通过各类渠道销售茶叶,原本因信息不透明通过朋友茶庄的方式演变成各方面渠道,有自己的标准而购买。销售方式多样化。
2012年雨林古树茶降临,一出生就是地位的古树茶,带动了古树茶的勃勃生机,在大众认可古树茶的时候,也相继涌出不少茶商做古树茶。
2013年,古树普洱全民热的同时带动了各品种普洱茶的火热,同年冰岛春茶的价格飙升的有些离谱,比拥有几十年度的勐海老班章价格。各类茶品均上升,也暗藏着泡沫的来临。
2014年,似乎大家都知道泡沫即将来临,普洱市场异常的火爆,然而就如2007年一样下半年,出现了泡沫崩盘,但没有2007年那么严重,这关乎到国家政策和和经济因素,普洱茶市场进入平静期。
勐海茶厂是大益茶业集团的核心成员企业,它坐落于世界茶树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风景如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1938年,为振兴中华茶产业,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的范和钧先生和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张石城先生带领90多位来自祖国各地的茶叶技术工作者于勐海(旧称佛海)筹建茶厂,并于1940年正式创立,是云南历史悠久的化茶叶生产企业、勐海茶厂已发展成为集原料种植、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其生产的 “大益”牌产品覆盖普洱茶、红茶、绿茶等多个系列共计数百品种。发展成就至2012年,勐海茶厂已发展为当今的普洱茶生产企业,现拥有占地380多亩的普洱茶综合加工厂;作为重要原料保证的两个万亩绿色生态茶叶种植基地--巴达基地与布朗山基地;遍布各乡镇的茶叶收购组和初制所,以及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步入了规模发展时期。勐海茶厂在现代普洱茶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勐海茶厂于筹建之际就开始推动普洱茶生产与贸易,在随后几十年的历程中对于现代普洱茶的中兴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为普洱茶人工后发酵陈化技术的研制者之一以及该技术的早应用者,勐海茶厂长期来以其先进的制茶技术与工艺着普洱茶产业发展。作为绝大部分存世陈年普洱茶的制造商,勐海茶厂以其传承所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作为一线品牌产品,长期以来深受海内外消费者喜爱,其中“大益”7572和7542已成为普洱经典,是社会公认的评判普洱茶熟饼和生饼品质的标准产品。云南七子饼茶的推广生产、以及现代普洱茶人工后发酵工艺的巨大成功,是勐海茶厂对现代普洱茶发展的贡献。“大益牌”普洱茶作为普洱茶行业中的产品和品牌,几十年来一直被业内推崇为经典普洱茶的代表,成为无数茶人竞相收藏的普洱茶珍品。很多大益的品种遭到调整,尤其是前段时间涨势比较迅猛的品种更是首当其冲,如五彩孔雀,从三万六千元的单价跌至目前的二万五千多元,这对于08年的中期茶来说这么大的跌幅还是次出现。同时遭遇调整的还有市场热炒的生肖饼,布朗孔雀201,金大益,龙印等品种,其他的常规品种也在调整之列,只是幅度问题。常规品种7542的301从发行价7500跌至6600,这也是次出现跌破发行价的情况。
2013年新版7542的出现,使得整个普洱市场发生重大变化。所有大益的茶品基本上都是水涨船高,跟着涨价。常规品种从42片变成28片,配方还是那个配方,茶树还是那些茶树,不同的是包装纸有所不同,片数少了14片,价格却从发现价3000多元直达7500元。大益厂美其名曰走路线,言外之意就是为涨价找点冠冕堂皇的理由。7542作为产品,它的涨价标志着其他所有品种都应该涨价,在这种逻辑的驱使下,2013年的市场可谓涨升一片,不管好的坏的,只要是生茶,它都有涨价的理由。除去资金的成分外,这种普涨情况的发生与大益厂调价不无关系。
大益这么做纯粹是为了保住自己和经销商的利益,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整个市场的价格体系,提前三年透支了茶叶的价值。意思也就是说对于收藏客来说,三年以内的新茶不能买进,买进也是白买,不会产生任何收益。因为三年内涨价的空间已经被经销商严重挤压,这是一个新情况,很多收藏者未必了解。
冒着中小收藏者被淘汰的危险,损失一部分忠实粉丝的现实,大益坐视市场任意涨价而置之不理,其中的秘密自不可多言。价格上涨,受益当属厂家,发行的每一款产品,拿出一部分投入市场,等价格上涨以后自然是获利丰厚,不能排除厂家就是涨价背后的幕后推手。
但是这种的想法是致大益欲生欲死呢?利字头上两把刀,终究会,奉劝各位看官好自为之,不要得意洋洋痛失好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