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系统通俗来讲,就是把鱼类进行“集中圈养”,也就是把大水面的养殖鱼类放在2%面积的水体中集中养殖。这样便于饲养管理和收集处理鱼的粪便和残留的饵料等污染物,“鱼群”在圈养的水槽中不断运动,线条美、身体棒,品质好,价钱更高。
系统运行原理:
该系统由养殖通道、气提推水设备、底增氧设备、集污设备、水质监控系统、水处理系统等几部分组成。
草鱼、鳜鱼、鮰鱼、鲈鱼集中养殖,残饵、粪便集中收集、处理后,用于浇灌稻田。集约化“渔稻联作”水产养殖模式,具有养殖产量高、水稻品质好,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良好效果。您认为流水槽的规模和大池之间1合适的比例是多少,是不是只要经济能力许可流水槽就可建得多一点?
周:当时有人认为流水槽规模越大,它的造价就越低,生产中我们通常是建3条槽。2013年当时我们推出的大池塘和流水槽的比例控制在2%,亦即2%的池塘养鱼,98%净水。武汉智慧农研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针对我国的水产养殖品种和养殖条件,进行了全1面改进,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优势的系列产品和成熟配套的养殖技术培训服务。当时集污设备不行,开始在平望搞的时候是人工进行吸污的,发展到现在既有手动的,也有半自动牵引式的,还有单轨的、双轨的、智能化的。像我们在上海松江做的流水槽,就是智能化的,程序全部输入电脑,一天可以吸6次,也可以吸8次,事先设定输入电脑即可。所以说,大池塘和流水槽的比例是根据吸污能力、养殖品种、养殖能力等综合确定的。现在我们在推广时,比例放宽到3%,随着设备的改进和大池种养水平的提高,比例应该还可以放宽。但是流水槽和大池塘的比例也有一个天花板,我认为不可以太高,比例太高的话可能在3~5年内没问题,但是一旦超出了大池塘的净化能力,也许10年后水质又会走到像现在的样子。我们的目标是一池水要用到后还是好水,要零水体排放,可持续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就引入了再循环水产养殖的概念。它于20世纪70年代首1次应用于生产,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一群学者引入中国。利用系统优势,抢占市场先机,建设了内循环高效养鱼系统,您就拥有了一件决胜市场的“制胜法宝”。那时,由于支持硬件设施的落后和高昂的电力成本,它无法继续。进入2000年后,随着一系列设备的本地化和电力成本的下降,再循环水产养殖业逐渐蓬勃发展。工业需求推动了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又刺激了产业升级。中国成功的水产养殖企业不下100家,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天津,山东,广东和福建。养殖种类也丰富多样。因此,无论技术成熟度或市场成熟度如何,都应该说这项技术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