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科技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对于工业化社会的教育,我们可谓驾轻就熟,从千人一面的学校、千篇一律的课程,到整齐划一的管理,学校规范化的目标是达到了,可由此带来的却是产品的标准化,学生大都成了统一规格的“标准件”,带来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没有科技的教育,就难以培养具有精神的人才。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具有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没有学校科技馆这个载体,也就难以负担起培养学生的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任。
“在中国,科技馆的英文名称一般写作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但中文名称与英文词意‘科学技术博物馆’不完全是一码事。”朱幼文介绍,中国的科技馆实际相当于国外的科学中心类型的科技博物馆。这是在讨论中国的科技馆之前,首先要厘清的问题。
世界上科技博物馆主要分为四类:自然科学类科技博物馆、工程技术类科技博物馆、科学中心(Science Center)型科技博物馆、综合了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的综合型科技博物馆。这其中,科学中心诞生晚,基本上不收藏,以动态演示型和参与体验型展品为主,帮助观众在玩乐和亲手操作中理解科学。
科技馆在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中发挥的作用
科技馆的发展历程
在科技馆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史博物馆是今天科学技术博物馆诞生初期早的一种形态。17世纪末期,受欧洲文艺复兴思想的推动,当时一大批科学巨匠深刻地意识到普及大众科技知识的重要性,认为“知识为万民之物”。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支配下,许多科学家把用来做科学研究和为实验而收集到的动、植物、矿物标本及皇宫的收藏品集中起来,向社会公众展出,供人们参观和研究,以达到教化公众,开阔视野,传播知识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形态——自然史博物馆。18世纪前后,英国、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纷纷建立起类似于自然史博物馆的场所,用于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19世纪初,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科技进步的力量受到的重视。为了宣传工业革命的成果,一些工业国家成立了展示和收藏工业设备、科学仪器和反映工业成就的博物馆,这种形态的博物馆被人们称之为科学与工业博物馆。19世纪末期,以德国电力工程师奥斯卡•米勒为代表的科学家,在筹建德意志博物馆时,提出展示动态展品和观众参与型展品的展教理念,同期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德意志博物馆首创了在博物馆中展示动态展品和观众参与型展品,开创了科普教育场馆由静态陈列方式向动态参与方式转变的历史先河,使早期的科学技术博物馆以收藏、研究为主,向教育为主的轨道转变,从而引发了科普教育场馆的深刻变革,为现代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建设开辟了道路。
科技馆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科技馆是向公众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传播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倡导科学精神,增强公众求知、探索和创造的能力以及参与科学技术进步意识的重要科技教育场所。科技馆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在增强国民科学文化素养的进程中,为国民学习科学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不仅成为公众适应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提升生活质量的需求;更是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发展文化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