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来了,苏轼写道:“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陆游来了,陆游赞道:“山横瓦屋破云出,水至牂牁裂地来”;何绍基来了,何绍基咏叹道:“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
还有邓通、诸葛亮、辟支、葛洪、李白、杜甫、岑参、田锡、苏辙、杨升庵……他们纷至沓来,都是诗人骚客,大文化人,他们的到来并非奔着瓦屋山的文化,众多文化人的造访营造了瓦屋山的文化景观,还附带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风气遒上,旁若无人,飞如高座道人……”便说的是此山有人气,还有文化气
文化人让瓦屋山在自己的笔下不断丰富圆润,绽放出花朵来,这对于今天的瓦屋山人而言,他们带来的也不仅是人气文化气,而是源远流长的一大笔财富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老儿也来此山游玩过
两位造访瓦屋山之前,山上寺庙众多,香火不逊旁边的峨眉山
之后瓦屋却没落了,不知何故
按说,有皇帝驾临的大山,不成仙,也会成名,可见这个传说并不可信
但传说能够坚持流传下来,自有其美好的一面,谁不希望自家的后山也沾点御女车气象哩!康熙、乾隆做得皇帝,算大文化人吧,可惜二人没有留下什么可以做证的诗文之类的,否则,瓦屋山的开发者可有更多关于文化的事情可做了
二十二、教育是把人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苏格拉底
一年四季,银江河的河水中总是漂浮着诸如破鞋、废塑料、避孕套、烂布头以及死猪死狗一类臭气熏天的东西
大城市的小河沟下水道中有的玩意,这条河中一样应有尽有,什么也不缺
还尚未完全弄明白工业文明是怎么回事的小城人,便已经开始在无奈地品尝工业文明中最苦涩的那一部分
而且,就现在的污染情况来看,要在极短的时间内让银江河重现我故乡板桥河那种刻骨铭心的清澈,对所有的小城人来说,都还只能是一种诗意的梦想
因为有半数以上的小城人,至今依然津津有味的沉第五个太阳纪于他们丰裕的物质追求和肉体的享受,而对生态环境的一些基本概念也茫无所知
在小城满是污物与泡沫的臭水河边呆得久了,便时常悬吊吊地怀念起故乡的板桥河,怀念起它那清碧得彻心透肺的浅浅水流
尽管无论从气势到内涵,它都只能算是一条小溪
21,眼泪难以忍受,无助或无尽感伤?这是可怜的,无法忍受的,但我向你回头,再也不想让你再次离开
心中的白荷悄悄的开了,焚香,清茶一杯